近日,河南省高院发布了首批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建设案例,汝州市人民法院钟楼人民法庭案例成功入选。
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号
汝州市人民法院钟楼人民法庭
创新“调裁审”联动化解机制 助推劳动争议诉源治理
汝州市是人口大县、劳务大县。汝州市人民法院钟楼人民法庭成立专业化劳动争议审判团队,分析研判当地劳动纠纷特点,积极探索“调裁审”联动化解机制,不断向前延伸司法服务,努力实现劳动纠纷源头化解。2023年,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99件,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同比上升6.14%,平均结案用时同比减少24.28天。
一、建立长效联动机制,筑牢劳动争议“防护墙”
一是形成合力,定期召开推进会。与市人社局不断强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,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,共同签署《关于加强和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办法》,构建7项工作机制;联合印发《劳动争议常用法律法规汇编》,提升专业能力,统一裁判尺度,有效形成解决劳动人事争议合力。
二是强化协作,提升专业化水平。与市仲裁委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,每月召开联席会议,开展争议案件裁审一致性分析,每周通报情况、交流经验,着力研究新业态用工等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、新问题;定期联合举办庭审观摩活动,相互借鉴庭审技巧及经验。定期与人社局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班,先后培训调解员150人次,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。
三是聚焦源头,加大源头治理力度。建立精准化解处置矛盾风险机制,形成风险处置合力,做好劳动关系风险排查化解。2023年,通过微信工作群提前预警群体性案件5批次,共涉劳动者500余人,及时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二、创新“调裁审”模式,把好劳动争议“风向标”
一是向前延伸,指导建立调委会。与人社局联合走访企业,指导企业设立调解委员会,集体成立了10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,其中1家为新业态网约车企业;加强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业务指导,通过约谈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,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定、优化调解方案,将95.8%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化解在裁前。
二是提前介入,裁审联合促调解。组建由法官、仲裁员、劳动争议调解员组成的专业化调解员队伍。针对仲裁阶段案件,提前介入,全程指导,联合调处纠纷,曾一次性成功调解13件仲裁阶段疑难案件。
三是关口前移,减少诉累解心结。对追索劳动报酬、经济补偿等适宜调解的纠纷,先行通过诉前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,力争做到能调解不立案,能调解不裁决;对进入诉讼阶段案件,坚持“能调则调、应调尽调、调中有判、判后也可调”原则,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,减轻当事人诉累,提高群众满意度,既结案结,又结心结。
三、强化司法服务延伸,守好劳动争议“责任田”
一是以司法建议为用工企业把脉开方。用人单位落实劳动合同制度不规范是引发劳动争议纠纷的“重要病根”。今年以来,钟楼人民法庭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,深挖案件背后的企业规范用工方面问题,向有关机关、企业发出司法建议3条,促进企业规范用工。
二是以典型案例为劳资双方指点迷津。钟楼人民法庭组织开展12次走访企业系列活动,通过座谈会、研讨会、现场调研等方式以案释法,帮助企业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,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;定期向社会发布劳动争议典型案例,切实落实司法公开制度,针对涉案人数较多的劳动争议案件,深入厂区、社区巡回审判,取得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良好效果,推动形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和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