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转眼间我到米庙镇于窑村工作已经7个多月了。从一开始的一身学生气,到现在的成熟稳重;从一开始的不适应,到后来的游刃有余……半年多的走访入户、所见所闻,让我积累了诸多有用的经验,也更加坚定了我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信念。
融入基层:入户走访知民情
来到于窑村,我开始深入接触老百姓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。我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员的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。经了解,于窑村每年分两次对全村163户常住家庭进行全覆盖调查走访,逐户排查163户常住家庭的基本信息、家庭状况及住房、饮用水等情况,核算他们的收入,以此确保问题及时发现,风险一个不漏,精准保障困难群众应纳尽纳、应帮尽帮。
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,我亲眼看到有的村民家中院墙倒塌、有的生病卧床却又无人照料……这一幕幕的场景无时无刻不震撼人心,在走访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履行帮扶责任的意义所在。我迅速转变思想,主动融入到群众柴米油盐的生活中,虚心向村党员干部学习,掌握村情概况、熟悉村民群众,逐步适应了基层的工作生活,成长为一名带几缕书卷气、染一身泥土香的奋斗青年。
扎根基层:入户走访聚民意
作为一名选调生,入户走访是我的“必修课”。我积极主动跟着村“两委”干部一起走访。“叔,你把这牛牵到圈里头,搁这路上算啥”说着,村支书递上去一根烟。“好好好,我一会就牵,不耽误事”大伯说道。看到这一幕,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选调生,还带着一身的学生气,如何跟村民打交道、如何拉进与村民之间的距离,我还有很多差距。
在走访过程中,我看到有的村民把牛拴在路边的防护栏上、牛粪满路都是;有的村民直接在公路上放养,羊群阻挡通行……后来听村干部介绍才知道,于窑村有部分群众以饲养牲畜为生,饲养牲畜售卖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来源,还能申报畜牧奖励。这本是一项惠民政策,但是却不利于人居环境整治。特别是今年,上级反馈“环境脏乱差,垃圾清运不及时”,这给了我们很大压力。为了使于窑村争当先进、走在前列,我更加深入了解村情,积极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建议,适时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,为于窑村创建“五星”支部凝聚智慧力量。
服务基层:入户走访解民忧
驻村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千头万绪。“村民不了解政策规定,需要认真有耐心的向他们讲解;大部分村民不会使用电脑、不会打字,需要帮他们一一填写申请审批表;还有一部分村民不关注微信消息,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及时知晓补助项目等等”,村干部的提醒让初次接触“雨露计划”短期技能培训补助项目工作的我倍感恐慌。虽然看似一项简单的申报工作,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是非常琐碎的多项步骤。通过走访几户、深入了解,对照政策文件以及相应的表格材料仔细研读,我逐渐烂熟于心。
参加汝州市选调生实践锻炼观摩活动后我时常想,与十几年前相比,于窑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。但如今,当周边各个乡镇开始发展自身产业,因地制宜,因产业制宜,于窑村又该何去何从?地理位置优势的缺失又该如何补齐……这些问题涌现在我的脑海中。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,我找到了些许答案。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”,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着多少真情。只有把自己当泥土,放下身段,全身心投入到实干当中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,才能知晓民意,找到解决问题的“锦囊妙计”,把实事好事做到群众心坎上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新年贺词里说:“我们的目标很宏伟,也很朴素,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。”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增加入户频次,努力做到“进百家门、知百家情、办百家事”,为实现让于窑村“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”工作目标不懈奋斗!
作者简介:
李璇璇,女,河南省2023年法检专项选调生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律(法学)专业。汝州市人民法院试用期干部,现任汝州市米庙镇于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。